No.17 2008-07-04
 

軍隊敗走為何稱敗「北」?

常見指數:88%

當軍隊打敗仗,我們習慣稱之為「敗北」,後來「敗北」一詞,也經常用來引伸統稱為「出師不利」之意不過,東西南北有四方,為何失敗要敗「北」?想知道更多,就讓小樂子告訴你~

典故探源:

凡是軍隊打敗仗謂之「敗北」。如《史記‧項羽本紀》:「身經七十餘戰,所當者破,所擊者服,未嘗敗北。」後來引申凡是競技落敗者皆用之。如柳宗元〈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啟〉:「秉翰執簡(執筆作文),敗北而歸,不可以言乎文。」但為何在「東西南北」之中,獨敗於「北」呢?先查古文中對「北」字解釋:廣韻:「北,奔也。」《書經‧武成篇》注:「北,走也。」《漢書‧高帝紀服虔注》:「師敗曰北。」《正韻》:「北,分異也」。《集韻》:「北,違也。」都是後出引申之義。再看說文:「北,乖也。從二人相背。古『背』字。」

按北,篆文作 ,象兩人以背靠背之形,故有乖違之意,會意。「北」假借為「背」,與「敗走」有何關?原來它的取義是「人在逃走時只能看到他的背部,看不到他的正面。」所以敗走叫「敗背」。如今閩南語中尚保存有「敗背」一詞,即是它的原義。閩南語中尚有「哭父」、「哭背」、「哭敗」、「哭衰」等語彙,均是由「敗背」一詞演變而來的。


》吳聞.正中書局《輕鬆學成語2

延伸閱讀:《輕鬆學成語1~7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