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.12 2008-05-16
 

「一竅不通」原來是七竅都不通?

常見指數:90%

人有七竅,但分別是哪七竅?我們常說駑鈍的人「一竅不通」,就是說這個人就算眼睛看到了、耳朵聽到了、鼻子聞到了,卻仍然搞不清楚別人說話的重點,始終狀況外。想知道「一竅不通」的典故?且聽小樂子說分明!

典故探源:

「一竅不通」並不是只有一個竅不通。《靈樞經脈度》:「五藏(臟)常內閱(通達)于上七竅,五藏不和,則七竅不通也。」七竅指眼、耳、鼻、口七孔而言。其作用如《莊子‧應帝王》云:「人皆有七竅,以視聽食息。」今言一竅不通,乃謂連七竅中之一竅亦不通達,甚言全不通達也。

另一說法是心有七孔。《史記‧殷本紀》:「(比干)迺彊(乃強)諫紂,紂怒曰:『吾聞聖人心有七竅。』剖比干,觀其心。」此又指心中有七竅也。

《呂氏春秋》過理(部分辭書誤為貴直,如中文大辭典):「紂剖孕婦而觀其化,殺比干而視其心,不適(適合義理)也。孔子聞之曰:『紂心不適,安於為惡,若其竅通,則比干不死矣。』」高誘注:「聖人心達性通,紂性不仁,心不通,安於為惡,殺比干,故孔子言其一竅通,則比干不見殺也。」依此是以「心」為「竅」也!

「一竅不通」不論是人之七竅或心中七竅,質言之,乃是七竅都不通也。故其義引申為「一無所知」或昏昧,或不明事理。元張國寶《羅李郎劇》第一折:「阿!這老爹一竅也不通。」是侯興譏刺羅老爹對「樂歌錢」(歌女陪酒之錢)一無所知也。(見《元曲選》)

後來此詞大多用在文筆不通或對某種技藝學術毫無所知之謂。大都作為譏刺之用。《官場現形記》五十六回:「這位大人,乃是個一竅不通的,只得請了槍手,代為槍替。」那位撫臺的親戚就是文墨不通而請了槍手代考的。


》吳立甫.正中書局《輕鬆學成語3

延伸閱讀:《輕鬆學成語1~7》